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

04創業課程分兩種:一種給作夢的 一種給做事的



很多育成中心或類似單位,在開創業課程的時候,感覺很「混搭」,客群定義不清,當然講者與聽眾無發對焦,當然這種課程講座就很失敗。

失敗的講座辦個兩三次,來的同學越來越少,主辦人也越來越意興闌珊,於是惡性循環就開始了。

創業課程我基本上分兩種,一種是給作夢的,一種是給做事的

1.      給做夢的人
這種人只是對創業感興趣,或是來打醬油看熱鬧的。但是對主辦單位,這些人都需要,也有必要。辦活動,很講人氣的,人多總是好事。
像這類的作夢型的創業演講,就找一些企業家、知名作家來,這些人一定要有名氣(能找到李開復、馬云之類的就屌翻了)
內容不打緊,基本上大家是來看明星,順便感染一下創業的熱血與熱情,很適合給全校師生的大型演講。

2.      給做事的人
這種人我們稱呼他們是創業者或是「準創業者」,判定的標準就是看有沒申請營利事業登記證,真的在營運運作事業。這樣的創業者整天焦頭爛額地處理一堆創業的鳥事,可沒時間去聽熱血演講或是看明星。
但是這些創業者,是很迫切需要教育的。但是這些教育必須「務實」。所謂的務實說成白話就是:「我馬上就可以運用。」
舉例:對剛創業的人來說,「如何收集對的發票與收據來扣稅」絕對就比「如何赴美IPO」來得務實。「如何利用人格評量安排團隊」又比「如何成為第五項修煉中的學習性組織」來的務實
在這邊我也發現一個很大的落差,大多創業課程,都找了該領域裡的「專家學者」來分享課程。這些專家學者大多位居高位,不大會親自去「整理發票」、「報稅」。他們大都愛談「觀念」與「態度」,套句大陸人說的,都愛講「高、大、上」的神話。
在他們的理念中,這些瑣碎的雜事,反正創業團隊自己會摸出來,重要是「態度」和「觀念」要正確。我可以贊同他們的這種想法,但是創業團隊也必須處理完這些「瑣碎的雜事」,才有空去思考和消化「觀念」問題。
舉個例子,一位胃出血的病患去看醫生,醫生不幫忙止痛與止血,卻高談「如何健康飲食與練氣養身」。就算這些想法,是這醫生這一生的智慧結晶,但我想這位病患在那當下是怎麼都聽不下去的。

花了好幾篇在講這些創業輔導與創業者間的落差,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狗吠火車,但是我老符有種個性,沒人做的話,我就自己做。下面我會來講講,創業教育的務實課程,到底該有哪些。


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

創業教育要務實:你的心路歷程,我不想聽。


從大學到現在,我參加過許多的創業營、創業說明會,甚至因為要申請政府補助,也被逼著要去上一些創業課程。這些課程良莠不齊,有的精彩絕倫,有的讓人哈欠連連。當然,很多講師(分享者)並不是專業講師,不能太要求授課技巧。不過我覺得這些創業教育最奇特的一個落差點是:「創業經驗故事分享」

經常許多育成中心,喜歡找已成功的創業者,分享創業經驗。我高度懷疑,可能因為沒溝通好,因此很多人把這樣的分享,當成「小燕有約」或是「沈春華Life Show

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

創新就是往別人不在乎的環節鑽


回顧一下歷史,會發現所謂的「創新」,似乎一點都不新。我喜歡讀歷史,在歷史中發掘創新的軌跡。

1970~1980年代,那是個大量生產的年代,產品能大量生產降低售價就是王道。台灣不少電器業,像是大同、歌林、東元、泰瑞,在那時都是大學生畢業的好去處。
說到「服務」?那跟製造業一點關係都沒有,如果東西壞了要維修,你自己去找電器行去。

但是這幾年「服務」開始成了製造業要轉型紛紛投入的領域,一堆當年工業設計系的老師,紛紛投入服務創新的行列。

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

育成之道:讓大企業陪伴新創事業

育成之道:讓大企業陪伴新創事業

這幾年管理顧問業和心理諮商很多名詞用得很接近,教導、顧問、教練、引導到最近的「陪伴」。

以前在大學院校裡的服務性社團,經常會去山區偏鄉,教導幫助弱勢小朋友課業,不過這幾年都不叫「幫助」說都轉化成:「陪伴」。陪伴這個詞其實很簡單,就是在他旁邊,陪著他,不干預他,也不用特別的教導(除非他提出要求),讓這些需要幫助的人,感受到關懷。說白了,就是「跟他在一起」。

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

創業輔導之怪現象1.—共同辦公室

上個星期二,受文化大學之邀,對二十幾位吉林省大專院校負責創業教育的老師們分享創業經驗,與創業教育觀察。
如果分享成功創業經驗,那找我還真找錯人了!
不過分享創業輔助、創業機制、創業教育…等等的觀察,找我還真找對人了。我從十三年前就開始參加創業比賽,並且長期關注創業教育。前年正式創業,還申請了不少創業補助,進駐過育成中心,參與不少創業教育相關的活動。

在準備分享的過程當中,我觀察到我牢騷滿腹。一方面我該感謝台灣政府給我不少創業上面的協助,但另一方面,很多協助花了不少錢,沒有花在刀口上,我看了實在很難過,我這邊就列舉一些,我觀察到的落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