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

育成之道:讓大企業陪伴新創事業

育成之道:讓大企業陪伴新創事業

這幾年管理顧問業和心理諮商很多名詞用得很接近,教導、顧問、教練、引導到最近的「陪伴」。

以前在大學院校裡的服務性社團,經常會去山區偏鄉,教導幫助弱勢小朋友課業,不過這幾年都不叫「幫助」說都轉化成:「陪伴」。陪伴這個詞其實很簡單,就是在他旁邊,陪著他,不干預他,也不用特別的教導(除非他提出要求),讓這些需要幫助的人,感受到關懷。說白了,就是「跟他在一起」。


現有的育成制度下,對成功大企業的期望好像就只有「當金主出錢」這一項。或是請高階經理人來演講、上課。但是其實大企業是很有資格,去陪伴新創事業的。

這裡的陪伴,不是拿錢投資,不是找經理人去當顧問。新創事業的創始人雖然需要幫助,但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與主見。大企業這時的介入,反而讓新創事業主很不舒服。

一如我上篇文章在批評的,當育成中心成立「CO-WORKING SPACE」就只是把一群難民湊在一塊,像個難民營,這些新創事業主,很難有餘力互相幫助與學習。

如果育成單位有心,可以將新創事業,就近安排在一些大企業附近。如做電商的新創團隊,可以在PCHOME同一棟大樓租間辦公室,做生醫的新創事業,可以在長庚附近有間辦公室。

我覺得最重要的是,能夠進去大企業的餐廳吃飯,或使用公共空間設施,這就夠了。大家別小看吃飯這件事,我們多少的商務事業是利用吃飯的時間,一起解決的。
對於新創事業而言,像是辦公設備(像影印機、飲水機),或是一些活動辦理(公司旅遊、園遊會、演講活動),都是很奢侈的支出。甚至對新創小公司而言,連辦個尾牙,可能公司也只有四,五個人,吃起來好蕭瑟孤單啊!(我想連摸彩也不用摸了!)

對大公司而言,拿這些幾乎是固定成本的支出,分享給陪伴的新興企業就是功德無量了。

在公共空間的交流久了,人就有可能互動,陪伴的大企業要是有業務外包,對這些新興小公司,當然是滋養的奶水。彼此人脈的建立,對未來這間小企業幫助當然不小。以後要投資、合併,甚至把這些優秀的創業家請來工作,都有可能。

還有一件事,是大企業的陪伴最重要的價值:讓新興事業的創辦人,了解大企業如何運作。很多青年創業家(尤其電子商務),可能工作沒幾年,就出來創業了。在企業邁入成長期,由小公司變成大公司的過程中,可能因為自己沒待過大企業,而無法想像大企業的運作型態,因此無法做大,更別說國際化,或是變大的過程中,長歪了而不幸失敗。(我身邊有些朋友,在2000年那波網路創業潮出來創業的,現在都有類似的狀況,即便請來有經驗的大公司經理人,也很難合作。)

如果這些新興創業主,在就近依靠在大企業附近,好歹耳濡目染,多少能學到一些這方面的經驗。

因此我覺得與其政府要求或鼓勵大企業花錢去投資創業者,不如建立大企業「陪伴機制」,讓大企業像是大學青輔社的大哥哥去陪伴弱勢的創業者小老弟。這很花心力,但是這才是真正創業的孵化器的宗旨不是嗎?

創業輔導之怪現象1.—共同辦公室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otes/%E7%AC%A6%E6%95%A6%E5%9C%8B/%E5%89%B5%E6%A5%AD%E8%BC%94%E5%B0%8E%E4%B9%8B%E6%80%AA%E7%8F%BE%E8%B1%A11%E5%85%B1%E5%90%8C%E8%BE%A6%E5%85%AC%E5%AE%A4/10206490995096721?pnref=lhc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