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

04創業課程分兩種:一種給作夢的 一種給做事的



很多育成中心或類似單位,在開創業課程的時候,感覺很「混搭」,客群定義不清,當然講者與聽眾無發對焦,當然這種課程講座就很失敗。

失敗的講座辦個兩三次,來的同學越來越少,主辦人也越來越意興闌珊,於是惡性循環就開始了。

創業課程我基本上分兩種,一種是給作夢的,一種是給做事的

1.      給做夢的人
這種人只是對創業感興趣,或是來打醬油看熱鬧的。但是對主辦單位,這些人都需要,也有必要。辦活動,很講人氣的,人多總是好事。
像這類的作夢型的創業演講,就找一些企業家、知名作家來,這些人一定要有名氣(能找到李開復、馬云之類的就屌翻了)
內容不打緊,基本上大家是來看明星,順便感染一下創業的熱血與熱情,很適合給全校師生的大型演講。

2.      給做事的人
這種人我們稱呼他們是創業者或是「準創業者」,判定的標準就是看有沒申請營利事業登記證,真的在營運運作事業。這樣的創業者整天焦頭爛額地處理一堆創業的鳥事,可沒時間去聽熱血演講或是看明星。
但是這些創業者,是很迫切需要教育的。但是這些教育必須「務實」。所謂的務實說成白話就是:「我馬上就可以運用。」
舉例:對剛創業的人來說,「如何收集對的發票與收據來扣稅」絕對就比「如何赴美IPO」來得務實。「如何利用人格評量安排團隊」又比「如何成為第五項修煉中的學習性組織」來的務實
在這邊我也發現一個很大的落差,大多創業課程,都找了該領域裡的「專家學者」來分享課程。這些專家學者大多位居高位,不大會親自去「整理發票」、「報稅」。他們大都愛談「觀念」與「態度」,套句大陸人說的,都愛講「高、大、上」的神話。
在他們的理念中,這些瑣碎的雜事,反正創業團隊自己會摸出來,重要是「態度」和「觀念」要正確。我可以贊同他們的這種想法,但是創業團隊也必須處理完這些「瑣碎的雜事」,才有空去思考和消化「觀念」問題。
舉個例子,一位胃出血的病患去看醫生,醫生不幫忙止痛與止血,卻高談「如何健康飲食與練氣養身」。就算這些想法,是這醫生這一生的智慧結晶,但我想這位病患在那當下是怎麼都聽不下去的。

花了好幾篇在講這些創業輔導與創業者間的落差,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狗吠火車,但是我老符有種個性,沒人做的話,我就自己做。下面我會來講講,創業教育的務實課程,到底該有哪些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